这个暑期档,《封神》(《封神第一部:朝歌风云》)充满话题。
(资料图片)
上映前,因为宣传物料,曾有一波负面消息,比如妲己的选角,雷震子的造型,很多人都表示“烂片预定”。还有一些有趣的话题,比如终极海报“堆人头”,有人以此来确定“烂片”,实际上这种操作非常普遍。上映后,口碑逐渐反转,目前豆瓣7.7分,很多观众表示迫不及待想看第二部。
正面的评价集中在两个方面:一是电影本身,认为它拍出了东方神话史诗;另一种是它对于中国电影工业的意义,就像之前很多人对《流浪地球》的“死忠”支持。
也有负面评价,比如剧情魔改,尤其是“弑父”主题。比如服化道,被认为和当时的时代不符。
我看到一个充满矛盾的评论,说这部电影“震撼又老旧,廉价又用心,别扭又有趣”,这也代表一种观感。
每个人对电影的理解不一样,加上“封神”这个家喻户晓的IP,大家的评价都很正常,未必夸的便是“水军”,骂的便是“黑子”。
在我看来,《封神》的“剧情魔改”是必然的。
中国的古典长篇小说,叙事结构都非常松散,像《封神演义》和《西游记》就是重复打怪模式,其中的人物,又往往单独成篇,再融入主线,比如《水浒传》中的武松、林冲。
有观众看了《封神》后,说哪吒、杨戬浪费了,应该为他们单独出电影。这个说得倒不错,“封神”“西游”的结构确实适合走漫威电影的模式,实际上中国的电影人也这么做了,而且效果还不错。但乌尔善不是要做漫威,而是要做《指环王》,所以必须大作删改,清晰主线,剔除繁杂的枝节——《封神》三部曲很清楚,第一部是天下大乱,第二部是殷商征西岐,第三部是武王伐纣。
在主角上,乌尔善也没有按照传统的思路选姜子牙,而是以姬发的视角讲故事,这是典型的好莱坞模式。同时,电影走的也是这么多年流行的挖掘人性路子。电影《封神》里,对费翔饰演的殷寿(纣王),更多的是杀伐果断、野心膨胀的刻画,而不是一味地暴虐荒淫,甚至比干挖心还是自己的主意。妲己的动机也从魅惑乱主改为了报恩。这一切都算是符合当下人们理解的行为逻辑。
最大的主线改动,是质子的设定。这个设定很大胆,但不算离谱,它造成的结果就是,电影的视野变小了,但逻辑更清晰,也更容易制造冲突推动故事了。
其他的改动也大都如此。有趣的是,电影的改动其实非常大,但从观感上,却并没有颠覆故事的感觉,这也是乌尔善非常小心的地方,他要做的是符合现代电影的叙事逻辑,而不是要做什么突破。
其实,从乌尔善的前作《寻龙诀》就能看出来,他做的就是一个好莱坞模式的商业大片。感觉什么都有了,但也看不出惊艳的地方。尤其是特效,宏大感做足了,但都似曾相识,无非就是尽量做到本土化,也没做到想象力的颠覆效果,合理但不够“哇塞”。
无论如何,《封神》都还是值得一看的。电影市场也确实需要这类神话史诗类的电影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