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20年前,上高中的我看完少林足球,那句“回来了,熟悉的感觉都回来了”的台词,记到了现在。如果没有疫情,如果北京车展没有在2022年取消,站在2023年上海车展展馆大门面前的我,大概是不会真正感同身受什么是“久违了”。
2年时间过去,当奔驰之夜上“在奔驰中,超越奔驰”的话术浮现在大屏幕上;当宝马之夜里“宝马告诉所有人不该停止创想”时,关于汽车的雄心和火焰都还在。不过,世界在2年时间里已经变了。摆在你我面前的,先是众多传统燃油车的价格体系崩溃,很多合资B级车的价格已经进入15万元以内,甚至是丰田、大众等都开始因为国六B而清库;一面是几乎每家车企都在发力新能源车,甚至在越野这种小众市场里如今都存在超过10多辆车,且新能源为主。以及,很多车企已经不满足用“500万内最好的车”来形容自己,这个门槛被提升到了重新定义1000万以内的豪华车标准,总之,2023上海车展就这么开始了。
《神仙传·麻姑》是沧海桑田的出处,A神仙麻姑有500年时间没有见到B神仙王远,而这个时间里,东海已经三次变成了桑田。从科学的角度换算下来,黄河携带泥沙每100年就会让大海变成陆地。而上海车展的变幻节奏,大概要比黄河快了50倍。
(相关资料图)
相比2021上海车展,2023的上海车展里,没有了维权、值得一看的燃油车从几十款变成了1-2款、也没有了关于自动驾驶一窝蜂的Flag,而那些传统时代里的巨头,从躺着就能卖出车,如今也变成了承认自己的失败,得去追逐中国人新的汽车购买需求。
所以,对消费观念还没有完成转变的人来说,2023上海车展是一场纠结矛盾体,而对于那些已经认可了新能源的人来说,2023上海车展则是中国汽车久违的盛宴。前者的人数不知道有多少,但后者的人数,从2022年到现在每个月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来看,已经在30%左右。
一场几乎无关燃油车的盛宴,也已能看清新能源拐点
一般而言,上海/北京车展这种中国最顶级的车展,只要关注3个方面的看点就够了。一,各家发布了什么新车,二,各家发布了什么新技术,三,各家发布了什么新计划或者新战略。
关于新车,到2023年已经可以去掉“几乎”二字,就是新能源的绝对天下。2023年的上海车展,纯内燃机的蓝牌新车,值得一看的其实只有全新宝马X1、全新奔驰GLC、全新雷克萨斯LM、中期改款保时捷卡宴、长安马自达CX-50、兰博基尼Revuelto、斯巴鲁Crosstrek,共7款车型。而这7款车型里,兰博基尼和保时捷的客户人群消费力无需多言,家里并非是一辆车,所以燃油/新能源都无妨。除去这2款外,全新宝马X1、全新奔驰GLC都会不止推出燃油版本,还会有新能源版本。跟随宝马和奔驰脚步的,还有马自达CX-50,所以,这一场车展里,已经不再是每家展台的C位都摆着新能源那么简单,而是仔细寻觅,也很难找到什么像样的纯燃油车。
这也将意味着,随着车展结束,进入试驾、上市期,各家的新能源新车会在4-6月,以铺天盖地的姿态充斥在那些流量平台的首页头条中。随着燃油车的萎靡,新能源重磅新车的数量也多到数不过来,任何你所知道的汽车品牌,都有知名的新车发布,而它们的宣传口径也都基本一致,“在同级别里,自己有123456个优势”,口气大一点的,自然还可以改变世界。
我不准备说出这些车的名字,但世界运行的逻辑其实很简单,大家都是同级最强,那就等于同级别里大家都差不多,或者说都不强。至于改变世界这种话题,其实我们已经等待了几年的时间,汽车世界已经从燃油转向了新能源,至于下一个是不是自动驾驶,如今来看,没有法律法规的松口,一切就还早。
车型之外的第二个话题,是技术。在车展之前,大家通常会用内卷到极致这种词汇来形容,一家家的技术在网络上各自有自己的拥趸,而到了同一舞台上当中对垒时,尽管不存在打擂这种环节,但每一个看完展的人都会发现,这场2023上海车展的技术竞赛,其实用内卷来形容并不是特别贴切,而要用另一个词“模仿”。
在媒体日当天下午采访蔚来汽车李斌时,他说过几句话“电池的成本就摆在那里,谁也动不了,激光雷达的成本就摆在那里,很多成本在这个时代里就摆在那里。”这,就是我们所处的时代。看遍2023上海车展后,技术类的关键词就是超级充电、补能体系、800V、悬挂系统、激光雷达、自动驾驶算法、新的电池等等。而逛遍各个站台后会发现,蔚来、小鹏、埃安等等,每一个展馆里至少是有3-4家是差不多的。
中国品牌们在不断模仿对方的亮点,这一次海外巨头在中国的合资品牌们虽然还没有跟上,但在大众、丰田、现代、本田等很多展台逛完之后,得到的答案也很明确,这些我们也都会做,并且学习中国车企对成本的控制能力。
如果看到这里,你是一个对汽车有执念和深爱的人,应该就已经能感受到2023上海车展的诸多无趣之处。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,则变成了当年智能手机的逻辑,谁的名气稍大、谁的价格稍低、谁稍微更好看,可能就会成为潜在用户。于是,在技术高度同质化的互相模仿中,这一批的中国汽车消费者,被慢慢塑造成了当年智能手机发展初期的样子,至于下一步,理想汽车的李想也又放出了自己的观点“智能电动车3年时间的淘汰赛,如今正式开始。”而李斌对于同质化竞争的观点则是,很多东西脱离了车企的控制,那么,最后比的就是,车企的价值观、服务、理念等等,谁能更好的和社会进行匹配。
然后是第三点,新战略和新计划。实话实说,一天时间在车展里走下来了2.6万步,最终能够记住的新车不多,新技术不多,所以最后能记住的车企战略发布,显然也是不算多。而车企在上海车展的步调也如同技术的发布一样,颇为趋同,兴建补能体系、发布出海计划、引入新的品牌(品牌也要电动化)。除了补能体系能刺激到已经买了该品牌的消费者之外,其它的几个大事,因为已经不是首次发生,所以即便是更换了品牌,消费者对它的记忆深刻度不高,其实也是正常。
至此,2023上海车展的首日,在观众眼里,大体就还原了七七八八。
发布的新能源车多、比亚迪+蔚来+小鹏+奔驰+宝马的展台人多、来参观学习的外国车企人数多,记住这三个多,就能脑补出车展的更多样子。但,唯独缺少了一个多,就是买车的人多,汽车销量卖的多。往年上海车展,在第一天媒体日的下午才会有高消费欲望的人群入场,而这一时间今年提前到了成都车展的上午。当你忽然发现车展的展台上,就在上午已经出现了推着轮椅准备买车的人时,事情显然已经不再简单。
车市的销量在开年后至今是整体下跌的,从上海车展的种种来看,消费者正在加大自己的观望力度,大家都差不多,那凭什么我来掏钱就非得选XX。
众多车企的放手一搏,很可能也是最后一搏
不久前,玻璃大王曹德旺曾说过一句,“2023才是真正考验我们的时刻,必须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。”这,其实很大程度上,也是中国汽车产业的新形象和新趋势。
整个大经济处在恢复期,1-3月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621万辆+607.6万辆(中汽协数据),同比分别下降4.3%、6.7%,今年第一季度汽车类零售总金额1.08万亿元人民币,同比下滑2.3%(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整理的国家统计局数据)。
这组数据,直接点出了一个新的事实。整个汽车消费的表现,相对2022年同期也依然是处于下行状态,而销量下滑6.7%,零售总金额只下降了2.3%,这意味着,普通老百姓购买家用车的欲望是在不断下降的,价格更贵的相对更高端车型销量增长,它们一定程度上抹平了销量下滑带来的金额同步下行。
于是,在当前的汽车市场里,你我能够发现,30万元级成为了新的兵家必争之地,这背后的深层原因车企自然了然于心。这个新兴市场相对其他价位的市场,活力更大,机会更多。于是,这一次的2023车展里,30万元级车型的热度继续升温,而且在升温背后,还有另一条规律。
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之间的思路,有了越来越大的反差。民营的主流企业们,基本都在削尖了脑袋去寻求价格的进一步下探,实现销量的促进和份额的增长,让自己能够在消费环境不太好的市场里拥有生存权。而国有企业的步调,还没有脱离体制的,基本上还是按部就班,而那些独立或者寻求独立的企业,开始和民营企业进一步统一步调。
前者,案例有蔚来全新ES6的主动取消空气悬挂版本,有小鹏在展会之前宣布的扶摇2.0架构,最大能力是降本,也有哪吒的20万元预算就能圆中国人一个跑车梦,还有比亚迪被网传的接下来准备不涨价但进一步明显增加续航里程。
对私企而言,保证自己活下去,无疑是第一要务。面对不够好的经济环境,手里握着现金储备,依然令人担忧,毕竟市场的变化太快,就比如小鹏去年上半年还是新势力销量冠军,但谁也没想到最后理想夺了冠,而小鹏来了一场大幅度整改。
和私营的新势力们十分相似的,还有埃安,21.99万元的昊铂GT开始撑起埃安的高端产品序列,而这个价位目前的市场空白也很大,市场里最大牌的只有Model 3,如今的月销量高峰表现是1.5万台/月。以及,长安的深蓝,吉利的银河,极氪的极氪X等等,大家的锚定点都差不多。
而站在这个角度再看这一次上海车展里的几大国企的传统业务,大家的节奏基本还是相仿,在传统的规律里,尝试做一些破圈的事儿,但最终的破圈成果,也不难预计。
写在最后
可以这样说,李想所说的智能电动车淘汰赛正在3年间陆续开始,这句话有很多可以延伸的观点和方向。比如,有人托底的企业,它们的节奏和变化就会相对较慢,面对市场的危机有,但不是那么大。比如,民营企业们面对的挑战几乎可以说是空前的,毕竟新势力诞生还没有太久,这也是它们必须要经历的时代变化。
至于什么才是最终的答案,500万内最好、1000万内最好这种包装,应该不会是正解。在汽车真真正正和智能手机的消费逻辑保持一致时,李斌的那句,用价值观、服务,或者是马斯克/王传福它们的企业,真真正正解决第一性原理的问题,这应该才是下一阶段把车卖出去的关键。
作者丨黄强
原文标题:一场盛宴,半数是内卷,半数是泡沫
标签: